雷锋雕像下的“活雷锋”
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坚持“以雷锋精神建队育人”, 一茬接一茬地继承着学雷锋的传统——
雷锋雕像下的“活雷锋”
走进武警启东中队营区,一眼便看见矗立在营房大门前的雷锋雕像。
就在雷锋的“注视”下,中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以雷锋精神建队育人”,“雷锋精神”融入每个官兵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一茬茬地传承下来。
一
2月17日,春寒料峭,但我市某中学高三学生小卞家里却暖意融融,一直愁眉不展的小卞母亲终于露出了笑容。
小卞父亲已病故,当清洁工的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勉强维持日常开销,生活捉襟见肘。即将开学,小卞1000多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大开支。武警启东中队党支部从“学雷锋基金”里拿出1000元,送到了小卞的家里。
同小卞一样,龚李倩也曾多次迎来这样的“及时雨”。龚李倩1岁时因高烧引起脑瘫,11岁时父母离婚,16岁时一直疼爱她的母亲意外过世……得知龚李倩的情况后,武警中队的官兵们伸出了援手。2002年,身残志坚的龚李倩以高分考取南京医科大学。官兵们自发开展“少花一分津贴,多献一分爱心”活动,尽自己所能帮助她完成学业。
2006年,龚李倩大学毕业后,被多家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中队积极与市残联协调,后经多方争取,中队共建单位海四达集团接收了龚李倩。当年8月,龚李倩走进了海四达公司的大门,成为档案保管员。
2010年底,龚李倩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虎宝宝”。得知喜讯的官兵前来看望宝宝,龚李倩动情地说:“你们都是孩子的舅舅。”
二
明珠新村80多岁的孤寡老人施建英珍藏着一本笔记本,翻开泛黄的纸张,中队官兵上门帮扶的详细情况仿佛穿越了时光,历历呈现在眼前:
“2001年7月5日,因为刮台风,李杰、蔡永特地来看我;
2002年4月27日,赵化纪、刘勇来给我装纱门纱窗;
2009年9月19日,我出门忘带钥匙,3个战士翻窗户进去开门;
2011年10月5日重阳节,指导员潘海兵带着2名战士买菜到我家里,给我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
谈到中队官兵,施建英感激之情溢情于表:“他们比我亲生儿子还亲,我无以回报,只是想记住他们帮我做过什么。”
中队官兵们有很多的身份:施建英老人喜欢称他们为“乖孙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则称他们为“大哥哥”,残疾人陈国权称他们为“好兄弟”……学校操场上,他们是课外辅导员,为学生讲雷锋的故事;敬老院活动室里,他们是业余演员,为孤寡老人带去了阵阵欢笑;暴风雨雪等恶劣天气里,他们是最忙的“及时雨”,为忧心忡忡的困难群众送去了“雪中之炭”;重阳节他们又成了炊事员,为老人们做可口的饭菜……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这些称呼一直在延续。
三
做雷锋式的战士始终是中队官兵心中的目标,努力的方向。
曾经有名学生在晕车呕吐需要帮助时,同车的30多人袖手旁观,中队的一名武警战士不怕脏,主动打扫车厢,还给这名学生送上了毛巾和饮料。
有位南通女孩患了白血病,中队的一名武警战士一次次寄去救命钱,一次次写信鼓励女孩坚定战胜病魔的决心。
湖南桑植县河口乡的赵红华中学毕业后放弃升学,办了希望小学。他的事迹见报后,中队的一名武警战士每月为他寄去200元钱。
在中队,营具坏了有人主动修、战友生病不能上哨有人主动顶、战友心里有疙瘩有人主动帮他解、战友家中有困难中队官兵集体帮……
原中队战士刘威退伍已经有两年了,在家乡梅州开了个公司,他在给中队的信中写道:“当兵两年,我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并养成了习惯。退伍做了生意,有了钱帮了不少人,人家叫我‘刘雷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以雷锋精神作为建队之魂的武警启东中队,培育了不知多少“活雷锋”,并将他们输送至全国各地,也将雷锋精神播撒到了各地。
【历史回眸】“大娘,尝尝味道怎么样?”3月29日上午,武警启东中队的官兵又一次来到明珠新村37号楼施建英家里看望老人,还给老人炖上了鸡汤。“鲜,香菇炖草鸡,喝上一口能羡慕煞神仙啊。”老太太俏皮的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9年前,施建英老人重病开刀,几近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武警启东中队的官兵们得知后,即与她结成帮扶对子。一到节假日就过来帮着打扫卫生,处理家务,陪老人聊天……年复一年,武警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个老传统没有变。“我们是‘雷锋中队’,爱民帮困是我们中队的光荣传统。”
——摘自2009年3月31日《今日启东》第3版《“雷锋中队”来“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