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的坚守
为困难群众提供无偿服务,用专业知识传递人间真爱,周亿志愿者服务站传承新时期雷锋精神——
17年的坚守
3月4日下午,在周亿志愿者服务站里,周向荣和志愿者们正在为第二天的“学雷锋日”活动准备资料。依托专业优势,志愿者们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
从1996年成立起,周亿志愿者服务站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孤寡老人、烈军属、残疾人及其他困难群众提供无偿服务,用17年的坚守传承新时期的雷锋精神。
志愿服务处处在
3月4日一大早,惠萍镇大兴镇村的刘女士兴冲冲来到周亿志愿者服务站,向志愿者告诉她与丈夫和好的喜讯,并通过志愿者服务站撤消了离婚起诉状。
刘女士因丈夫经常打骂她,还经常不回家,3个月前,决意与丈夫离婚。了解到情况后,志愿者服务站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的专业优势,积极做起夫妻二人的劝导沟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终于使刘女士的丈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求得了刘女士的谅解,夫妻二人和好如初。为了表示感谢,刘女士给志愿者们送上酬劳,被谢绝。“多亏了你们,否则我的家就要散了。”刘女士感激地说。
80多岁的黄老太,老伴离世早,子女在外工作经常不在家,留下她独自一人,晚年生活十分孤单。周亿志愿者服务站的志愿者在社区做义工期间,了解到黄老太的处境,与她建立了长期结对帮扶关系。
10多年来,志愿者们定期到黄老太家中,为她送上米油,帮她家打扫卫生。为帮助老人解闷,志愿者们挑选简短有趣的书刊,为老人读书念报,还为老人表演歌舞。有时,还带老人外出活动。志愿者们的坚持不懈,让黄老太原本孤独的生活充满了欢乐和幸福。只要几天不见志愿者,黄老太就会想得慌:“他们就是我的亲儿女啊!”
20岁的陈利民再过不久就要从师范毕业了。自从几年前父母双亡后,周亿志愿者服务站的志愿者就成了陈利民的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们不仅在物质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精神上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志愿者们经常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给了我很大支持,毕业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回报社会。”陈利民说。
爱心传递正能量
作为全市第一个志愿者服务站,17年时间里,志愿服务到底花了多少钱,投入了多少精力,周向荣已算不清楚。在他看来,志愿服务不能用钱来衡量,社会的需要就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周亿志愿者服务站的逐渐壮大也生动诠释了志愿者精神在我市落地开花的历程。
最初,志愿者服务站只有周向荣一个人,他一天要做五六份工作,经常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后来,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专业优势为更多人服务。现在,服务站有注册志愿者300多人、兼职志愿者数十人,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的法律咨询增加到绿色环保、医疗咨询、防火抢险等数十项。
周亿志愿者服务站名声越来越大,来这里寻求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服务站每年为数千人次提供志愿服务。近年,连通州、海门等地的人也慕名前来。一位通州老人因为财产问题与子女发生了磨擦,找到了志愿者服务站寻求帮助。在周向荣等志愿者的协调下,子女们和和气气地把老人接走了。
10多年来,周亿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周向荣及服务站志愿者先后被评为“南通十佳志愿者”、“江苏省百优志愿者”。“我们会一直做下去,召募更多的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周向荣说。 本报记者 李净
【历史回眸】
目前,周亿志愿者服务站拥有志愿者307人,每年开展服务上千人次,志愿服务超过2万小时。志愿者们慰问孤寡老人、整治社区环境、义务对居民进行安全培训等。每个星期天,周亿志愿者服务站的志愿者们都会去看望汇龙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为他们读书读报、打扫卫生。仅今年,志愿者就结对帮扶196名老人,上门服务300多人次。
“世界需要热心肠,许多人正需要我们去关心、爱护和帮助。”周向荣说,“即使走得很艰难,我也要在志愿服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摘自2005年8月11日《今日启东》第2版《乐在志愿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