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什么样的成功值得追求?

时间:2012/10/19
发表时间:2012-05-02   来源:光明日报

  访谈嘉宾:

  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主持人:

  记者 王斯敏

  把“成功”作为终极目标追求,容易变成短视的功利性动物

  主持人:“成功学”是现在热度很高的一门“学问”。讲台上、电视中、书本里,处处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做个成功人士”、“成为大赢家”,甚至“三天赚到一百万”。您对这股潮流作何评价?

  焦国成:这股潮流,折射出的是人们渴望“成功”,渴望尽快地、以越小越好的成本赢得“成功”的心态。

  首先要肯定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人皆有之,而今天这个时时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更是激发了人们“成功”的欲望——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谓的“不成功者”与那些所谓“成功人士”所拥有的物质条件相比,落差明显。要想改变目前的处境,似乎只有取得成功才行。即使自己已经成功无望,也希望子女成功。这正是“成功学”走红的社会基础。追求“成功”,至少说明人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的社会是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

  问题在于,“成功学”就是帮我们成功的“法宝”吗?不。主要问题有二:其一,很多“成功学”作品追求的是庸俗的成功,单纯强调“术”的层面,讲钻营、找捷径、拼关系,甚至用星相占卜术数来引导人们,这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其二,大部分“成功学”作品并没有对“成功”与人生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只把“成功”作为终极目标让人们去追求,这很容易把人变成短视的功利性动物。

  主持人:我们担忧的正是如此——“成功”的概念无形中被窄化、矮化甚至异化了。当物质、金钱、社会地位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在各色诱惑面前的躁动,而这种浮躁、急功近利很容易导致价值迷失和心灵扭曲。例如,曾经被称为“打工皇帝”的唐骏被曝出海外学历涉嫌造假之后,曾表示,“能欺骗了所有人也是成功,”竟有不少人认可其说。这不禁让人深思:值得提倡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焦国成:是该反思一下“成功”的定义了。现在许多人追求的“成功”,脱不出“名利”二字。在他们看来,上大学能上个名牌大学,之后再找个好工作,从而有好的收入和好的发展前途;做生意能做个大老板,成为千万乃至亿万富翁,有花不尽的钱财;从政要当个大官,最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人生到此,得意非凡,可谓“成功”。一个人追求功成名就,无可厚非,只要他能遵守党纪国法,尽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那么,他的功成得越大越好,他的名叫得越响越好。但是,如果他仅仅对个人的功成名就感兴趣,我就非常替他担心了。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所看不起、给不了和教不会的。名利上的成功,只能说是“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把这种成功看成人生中的重要方面甚至是人生的全部,那是非常肤浅的,很可能是真正失败的开始。人生之得失,充满了辩证的转化。有的得是真得,有的得反而是真失;有的失是真失,有的失则是得的前奏。拘泥于得失,或患得患失,都为真正的智者所不取。

  孔子周游列国,生前终不得志,但后来被尊为“至圣先师”;庄子一生穷困,饿得连颈项都干瘪了,但他的作品成为不朽名著。宋代的张载,一生不过是个教书先生,算不得怎样“成功”,但他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毕生志向,俯而读,仰而思,写下了许多名篇,终成一代名儒。我想,这样的成功才是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