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彤好人事迹

“外来媳妇”的孝道亲情
武彤,女,1959年11月出生,启东市王鲍镇塌水桥村村民。2012年11月获评孝老爱亲“中国好人”;2013年获评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王鲍镇塌水桥村里一座最不起眼的水泥楼房里,住着一户由三位老人和他们的儿媳妇组成的特殊人家。儿媳妇名叫武彤,从山东泰安远嫁启东,第一任丈夫24年前去世,留下了幼子和年迈的婆婆,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甚至连改嫁都带着婆婆一起。没想到,4年后,第二任丈夫又因病离世,留下孤苦无依的双亲。之后,武彤索性将三位老人接到一起,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他们的晚年。
武彤是山东人,25岁那年,她在青海打工,经人介绍认识了同在那里打工的启东人黄锦冲。交往一段时间后,两人便在青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婚后第二年,儿子的降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1985年,那年儿子才两岁,武彤随丈夫回到了启东生活。丈夫帮别人打打零工,武彤便在附近的玩具厂找了一份工作。武彤常说,她的幸福来得太早,却走得太快。丈夫黄锦冲非常勤快,对自己疼爱有加。考虑到儿媳白天要上班,因此,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婆婆在打点,从来没让她操过心。
武彤是山东人,喜欢吃辣。婆婆担心自己烧的菜儿媳吃不惯,便将米饭做好,菜洗干净,让儿媳下班回家后“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三亩责任田婆婆全包了,孩子也是她一手带大的,除了上班挣钱,我在家基本上什么活都不干。”对婆婆和丈夫,武彤内心充满着感激。
也许是上天嫉妒她的幸福。1994年,丈夫黄锦冲突患癌症撒手而去。婆婆和公公如雷轰顶,武彤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丈夫走后,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由武彤一个人打工维持。此时,她对未来的生活心里一点也没底,看着正在上学的儿子和家中的两位老人,心力交瘁的她好几次都想放弃:“两位老人都已经70多岁,儿子才11岁,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然而想到丈夫去世前的那句话:“有你在,我走到哪儿都放心。”一句临终的托付,让她一次又一次擦干眼泪,挺了下来。她知道自己现在是家里唯一的支柱:“就算再累再苦,我也得把这个家给撑起来。”
丈夫突患癌症撒手而去,从此一家人的生活全由武彤一个人打工维持,那时公婆都已经70多岁,儿子仅11岁。丈夫走后第二年,武彤公公罹患癌症,她端屎端尿,悉心照料。几个月后,公公因医治无效还是离开了人世。
丈夫过世后第二年,武彤的姐姐曾从青海赶来准备接妹妹回家,但被武彤拒绝了。武彤告诉记者,婆婆王玉贞无法生育,好不容易将领养的孩子养育成人。如今儿子和老伴撒手人寰,要是自己再将孙子带走,对老人的打击是无法想象的。望着同样不幸的婆婆,武彤只有心疼,但从未有过离开的念头。
直到1998年,经人介绍,武彤认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杨飞。杨飞是个老实的中年男子,没结过婚,就住在武彤的隔壁村。“我有个婆婆,如果结婚了我还得照顾她;如果家里住得下,我还把婆婆带着过来。”这是武彤对杨飞唯一的要求。
杨飞拍着胸脯同意了,不久两人便生活在一起。婚后,杨飞将武彤的儿子当成亲儿子看待。因杨飞家中只有两间七芦头的小平房,婆婆也没地方住,两人便商量,等家中盖了大房子,一定要把婆婆接过来。婆婆家就住在隔壁村,武彤三天两头往婆婆家跑。婆婆常叮嘱武彤,以后家里少来来,不然丈夫心里会不痛快。“妈,你放心,他是个好人,以后我和他一定会好好孝顺你。”武彤对婆婆说道。
2008年的夏天,婆婆不慎摔跤,导致左手骨折,这让武彤内疚不已:要是婆婆和他们住在一起,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想到婆婆摔跤后生活暂时无法自理,武彤便每天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和午饭,骑着自行车送过去,然后去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中,赶忙做饭再给婆婆送过去,再帮婆婆洗个澡。就这样,40多天后,婆婆的手终于好了还长肉了,武彤却瘦了整整5斤。婆婆握着武彤的手说:“闺女,这辈子我是离不开你了,拖累你了。”
为了能早点接婆婆过来一起住,那年武彤与丈夫拿出多年的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盖了楼房。房子一盖好,武彤与丈夫便把婆婆接了过来。“武彤心地善良,她的丈夫杨飞也是个大好人,对武彤的婆婆一点都不嫌弃,当成自己的亲妈看待,有什么好吃好穿的,都会想着老人。”邻居张大妈提起武彤,翘起了大拇指。
然而,苦难并未绕道而行,巨大的伤痛又一次袭击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楼房盖完才几个月,武彤的第二任丈夫杨飞在工地上干活时,身体出现了状况。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杨飞因操劳成疾,患上胆管癌,晚期。仅仅四个月,杨飞就离世了。武彤不离不弃,毅然挑起了照顾三位老人的重担。为了更好地照顾三位老人,她辞去了玩具厂的坐班,在家里做玩具加工以贴补家用。如今,走过重重风雨的武彤坚信,这世间再没有什么能压垮她,压垮这个家。只要有她在,就有三位老人的温暖和快乐。
2018年3月份,江苏省“寻找孝星家庭”大型公益活动推选结果揭晓,武彤家庭入选2017年度江苏省“孝星家庭”,是南通唯一入选家庭,全省共有12个家庭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