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芳好人事迹

爱,是一诺千金的誓言
沈建芳,女,195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启东市王鲍镇合群村村民。2010年7月获评孝老爱亲“中国好人”。
30年了,有一个妻子,从青年即将步入老年,精心服侍瘫痪的丈夫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有一个丈夫,30年了,因为有了妻子的爱,虽病痛缠身却仍幸运而又开心地生活着。
一对夫妻,就这样风雨兼程。掌舵的女人殚精竭虑,把付出视为神圣责任。这位妻子叫沈建芳,她对丈夫的博爱,是如此的原始与坦荡。
走进王鲍镇合群村沈建芳的家,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幢两层小楼,这与笔者原先的想象大相径庭。话题,就从沈建芳30年来如何与命运和困苦抗争说起。
1977年3月,对于沈建芳,那是个永远标注黑色的春天。宝贝儿子过完周岁生日的第二天,丈夫郭瑞新就发了病。因突发高烧,她带着丈夫从乡卫生院再转到县人民医院,医院一住就是90多天,医药费耗尽了夫妻俩借来的所有钱。在郭瑞新一遍遍的恳求声中,沈建芳哭干了眼泪将他拉回了家。
丈夫郭瑞新在等死中竟慢慢地退去了高烧,但沈建芳还未来得及高兴,丈夫的身体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浑身骨头疼痛并出现关节变形,医生后来告诉沈建芳,郭瑞新患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且已没有了治愈的可能。这段时间里,沈建芳也曾天天以泪洗面,但看着襁褓中的孩子,望着丈夫和公婆无助的目光,她的心颤抖了:“我一垮,这个家就真要倒了。”于是,选择坚强的沈建芳开始了她人生中没有止境的顽强抗争。
1987年,郭瑞新彻底瘫痪,沈建芳骤然感受到了无助。可是,儿子的呼唤,总给沈建芳一种无形的力量。带着孩子,照料丈夫,她要让大家看到这个家的希望。
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那份细心的呵护,那份朴实的真情,令人动容。且看她一天的时间安排,早晨四点左右起床帮助丈夫大小便,然后洗衣烧饭,之后下地干活,午后先到河东小菜场卖菜,做完生意再下地干活到天黑,晚上安顿好丈夫孩子,一般总是10点钟过后。这样的时间表让人复述一遍都可能遗漏,但沈建芳日复一日就是三十年。这些年,沈建芳从不午睡、也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更没有出过远门或者在娘家呆过一个晚上。
30年里,郭瑞新前后有10多次突发各种急病,但在沈建芳的照顾下,每次他都转危为安。2010年春节,郭瑞新连续腹泻,几度病危,沈建芳领着儿子,多方求医,硬是将丈夫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有人不解,她一字一顿回答:“他是我的丈夫”。
困苦与贫穷是一对孪生兄弟,长期的求医问药,让沈建芳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但坚韧的她却屡屡创造奇迹。
集体生产两年,沈建芳居然靠工分还清队里欠款。土地承包到户后,村里有人种菜换钱,她也学着种起了菜园。那时候,沈建芳常常五更起床摘菜,天不亮骑车驮丈夫另加两拖篮蔬菜,到两公里外的镇上摆摊卖菜。丈夫卖菜,她赶回家烧饭并照看孩子,接下来再去接回丈夫。每一天,她要在丈夫、孩子和责任田之间往返10多次,劳动时,几乎没有直腰的空档。邻居说,沈建芳走路,哪一趟不是在奔跑。
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沈建芳肩上。为多换一点钱,体重只有90多斤的沈建芳后来骑车驮着150多斤蔬菜,天不亮就赶到15公里外的吕四去批发。当年舍不得买一只小闹钟,沈建芳看月亮上早市,有好几次到了空无一人的菜市场,吓得哭了几回仍不见东方发亮。
“艰苦不要紧,只要不穷困,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沈建芳对生活的理解如此质朴。她省吃俭用,连给孩子夏天买根冰棍都不舍得,但她给丈夫治病、向村里上缴税款从不皱眉头。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儿子在苏州打工,儿媳开了农资门市,生活充满希望。”沈建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