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启东籍“中国好人榜”

王正飞好人事迹

时间:2011-04-03

“小岛税官”的真情奉献

王正飞,男,1958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启东地方税务局第四税务分局科员。20114月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启东市启隆镇,一座四面环水的江心小岛。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上岛的唯一途径是一只每天随潮汐而改变时间的摆渡船。

1995年,启东地税成立之初,启隆镇的地方税收仅19.5万元,如何提高启隆镇的征管质量水平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经过研究,提出了“特殊地理特殊管理”的方式,在启隆镇保留专管员制度。王正飞主动请缨驻岛负责征管。

一个小包,几件换洗的衣服,王正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只身在这只有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白天上班忙忙碌碌倒也不觉得寂寞,一到晚上回到宿舍,便只能和墙壁倾诉着对家人的思念。

启隆镇在行政上实行农场式管理,居民集居地以连队为单位,从一个连队到另一个连队往往相隔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中间是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小岛上坑坑洼洼的泥路,沟汊纵横,在这样的路上行走,晴天一身泥沙,雨天一身泥水,王正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坚守了二十多年。尽管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王正飞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便是双休日,他不是奔波于乡间小道了解税源,办理涉税事项,就是在办公室学习政策、整理纳税人资料。特别在调整新税政策的日子里,他挨家宣传税收政策,逐户进行定额调查,将税收优惠政策及时送到每个纳税户手中。为了工作,王正飞吃了不少苦头。1997年秋天,他到兴隆沙征税结束准备返回时,突然刮起大风,天降大雨,大小船只全部进港,持续多天不能进出,王正飞只好留宿于阴湿简陋的招待所,几天下来,得了坐骨神经痛。为了不延误工作,他托人买了一块海绵和一本推拿书,把海绵垫在椅子上减轻压痛,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推拿知识以缓解疼痛。

王正飞在坚守小岛的20多年当中,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到一年。年迈的双亲思子心切,也只能通过电话道声问候。妻子既要护理老人、还要照顾孩子,心里经常十分委屈。王正飞耐心地开导妻子:“我是国家公务员,拿的工资来自纳税人,我的工作要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群众。”嘴上和妻子这样解释,但王正飞心里十分内疚,多年来他从没辅导过孩子学习,还把家里的重担全压到妻子的肩上。200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王正飞正在某新办企业办理涉税事项,一个电话告诉他家中有急事,让他速回,当他忙完手中的工作,回电询问情况,却从儿子哽咽的声音中,得到了爱人病危的噩耗。当他火速赶到码头时,无奈最后一班轮渡已渐渐远去,手中的电话告诉他,他的爱人未能等到他回来,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码头上,王正飞望着滚滚的长江水,堂堂七尺男儿的热泪潸然而下,内心的酸楚再也克制不住……

说起王正飞,每个人的话语间都不禁流露出深情和敬重。卖肉师傅杨海宝说:“老王我们都太熟悉了。他一个人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年头,自己烧饭,一年到头难得到我们肉摊上来买次肉,想少收他一分钱都不行。他总是说‘你们要是支持我,国家的税款一分也不要少缴’。嗨,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这不只是王正飞口头上的服务信条,更是他言行的真实写照。启隆镇有一群从事木材加工的个体工商户,由于人员情况比较复杂,税法意识也参差不齐,其中就有一个“钉子户”,尽管老王几次三番向他做解释工作,但他依然我行我素。20058月,该“钉子户”的木场受农场改造影响,必须在短时间内动迁,正当他为新场地苦恼时,“麦莎”台风更是雪上加霜,一筹莫展的他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王正飞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为他争取到一个比较好的经营场所,并发动正值在农场锻炼的年轻税干们,顶着风雨,帮他一同搬迁。看着税干们雨汗淋漓的身影,这位“钉子户”的脸上露出了难以言表的羞愧。从那以后,他总是主动、准时、足额地交清每一笔税款,还当起了纳税义务宣传员,带动了一群个体户成为辖区内的纳税示范户。

1995年王正飞刚到小岛时,当地地税收入只有19.5万元,而2010年增长到5800多万元。这个改变,凝聚了王正飞无尽的努力和奉献。启隆镇的纳税人忘不了老王办税途中的披星戴月,也忘不了老王平日里的一身汗水和泥泞,更忘不了老王在凛冽的江风中,疲惫而又伟岸的身影!王正飞是个平凡人,更是个朴实的人。可就是在平凡中折射出不平凡的,才是我们值得尊敬、值得学习的人。有时候,英雄就在我们身边。